麻疹的防治
2019-03-05 16:18:00 来源: 作者: 【 】 浏览:1649


春秋季是麻疹的高发季节,传染性很强,儿童是该病的易感人群。目前天气变化快,昼夜温差大,较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传播。 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临床表现以发热、上呼吸道炎、结膜炎,口腔粘膜斑和全身斑丘疹为特征。

   一、流行特征

1、传染源  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,传染期为发疹前后各5天。传染性在前驱期,尤其是出现口腔黏膜斑时最强。

2、传播途径  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,眼部分泌物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。

3、易感性  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。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。

4、流行特征  麻疹多见于儿童,5岁以下发病率最高,6个月以下婴儿极少发病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,但发病率以冬春季较高,流行多集中在春季。

二、临床表现

1、潜伏期  一般9—11天,短者6天。

2、前驱期  多为2—4天,以发热、上呼吸道炎及眼结膜炎、口腔粘膜斑为主要症状。发病第二、三天约90%患者,其口腔颊粘膜的第二磨牙对应处出现针尖大的灰白色小斑点,周围绕以红晕,即麻疹粘膜斑,是麻疹早期的特有体征,也是早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,皮疹出现后1—2日消失。

3、出疹期  多在发热2—5天后出现,先自耳后、发际、前额、面、颈部开始,自上而下波躯干及全身,最后波及手心足底。皮疹呈玫瑰色斑丘疹,大小不等,直径约2—4毫米,压之退色。出疹同时全身症状加重,体温超过40度者,可伴精神萎靡、嗜睡、咳嗽加剧、声音嘶哑、呼吸急促等症状。

4、恢复期  皮疹出齐后,发热逐渐降低,3—5天退至正常。全身症状随之减轻,精神、食欲好转。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逐渐隐退。皮疹消退后可见糠麸样脱屑,并遗留棕褐色色素沉着,约1—2周后消失。

麻疹的病程一般比较规律,约10—14天,大多数患者能顺利恢复,但也有极少数患者发生出血性麻疹和疱疹状麻疹。

三、并发症

1、肺炎  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,也是麻疹致死的主要原因。肺炎多见于出疹期,为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,或细菌病毒混合感染。并发肺炎表现为高热不退,咳喘加剧,呼吸急促,发绀等,严重者致心功能不全,心率增快,血压下降,肝脏肿大。

2、喉炎  轻症喉炎是麻疹自身症状之一,如在出疹期或恢复期合并细菌感染,则可形成继发性喉炎。主要表现为哮吼样咳嗽,声音嘶哑,吸气性呼吸困难,出现三凹现象。

3、脑炎  可发生于出疹期或恢复期。主要表现有高热、昏迷、惊厥、肢体强直或痉挛,甚至有呼吸衰竭等症状。麻疹脑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儿,一般发生率为1—50/万。

另外,在患麻疹过程中,机体抵抗力下降,患者对白喉、百日咳、猩红热、水痘等易感性增加,也可使潜在的结核病灶易于活动。

四、预防及护理

1、按要求及时接种麻疹疫苗。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。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。如发现麻疹病人。则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传播和流行。

2、麻疹患儿的护理是特别重要的,要求尽量做到卧床休息,限制其活动,住室应空气流通,但不要冷风对流,注意防范受凉,室内光线宜暗、避免强光直射,平日多饮开水,若能用鲜芦根煮水当汤饮则更佳。由于麻疹病程较长,患儿的体能消耗较大,加上出汗较多,故应当及时地合理补充营养和摄入足够的维生素,膳食要易于消化,如米糊、粥、豆浆、牛奶、鸡蛋羹及稀软的半流质,在患儿恢复期更要加强营养,青菜肉末、嫩豆腐、烂面条等都比较适合。若是出现声音嘶哑、咳嗽似犬鸣,则提示并发喉炎,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困难,以吸气困难为主,患儿烦躁不安,这就十分危险,应立即送医院救治。

    目前很多患儿家长及成年患者对麻疹存在诸多认识误区,如缺乏早期发现识别该病的能力,以致滥用药物延误治疗;还有的急于退烧,造成病程延长甚至导致并发症等。对麻疹患者及患儿,应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、早隔离。

3、一旦发现麻疹患者,马上进行隔离,隔离至出疹后5天,如有并发症则延长至出疹后10天。

4、麻疹流行期间,应避免去公共场所游玩。


】【打印 繁体返回顶部
分享到QQ空间
分享到: